智能补能大战:450公里纯电能否改写增程格局?当前市面主流增程式车型的纯电续航天花板,正在被车企不断突破。近日传出消息显示,某新势力品牌推出的「恒星」增程技术将纯电续航能力提升至450公里,该数据较当前最高400公里的纪录仍有明显提升。据市场数据显示,今年前六月,搭载增程式技术的乘用车累计销售达116万辆,增速超过纯电车型。该品牌此次发布的技术方案,搭载与行业龙头联合研发的电池模组,官方数据显示其电池容量对标特斯拉Model Y(配置|询价)车型。在补能效率方面,支持15分钟快速充电补充310公里续航,亏电状态下每百公里燃油消耗量控制在5.32升。有技术部门负责人证实,低温工况下的电池性能维持技术已被列为重点突破方向。行业观察者指出,面对上半年仅完成年销量目标20%的困境,企业选择将核心资源投向增程赛道。根据产品规划,首批长续航增程车型将于8月中旬启动预售,四季度还将有迭代车型进入市场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品牌定价体系恰好卡位在中高端与主流消费市场之间的空白区间。当前增程技术赛道呈现三强割据态势:顶端玩家依赖高价策略构筑品牌护城河,腰部企业凭借性价比优势快速扩张,新进势力则试图通过技术创新撕开突破口。值得关注的是,主流品牌纷纷加码增程式产品线,多个知名车企已宣布2025年前推出新一代增程车型的战略规划。在用户画像层面,增程式车主普遍存在日常通勤高频用电、间歇性长距离用油的双重需求。部分消费者认为,在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前,选择增程式作为过渡方案更具现实意义。续航焦虑缓解、补能成本控制成为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。业内人士分析指出,当增程车型的纯电续航突破400公里临界值,实际已覆盖多数用户的日常使用场景。不过伴随更多竞争者入局,单纯依靠续航参数差异已难以形成市场区隔。用户购买决策逐渐向充能效率、能耗经济性等综合维度倾斜,这要求车企必须构建全体系的产品竞争力。当前市场环境下,新产品的市场表现或将成为验证技术路线成功与否的重要参照。

更多汽车资讯,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(auto_sina)